【通许村史】冯庄乡七里湾行政村村史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14
【历史概况】
七里湾行政村位于通许县城北3.5公里、开扶公路西侧。东邻前山龙口村,南与东水沃村相望,北与杨庄村接壤,西与西水沃、大双沟毗邻。
全村560户,2300口人,4100 亩耕地,土地肥沃,交通便利,环境优美,是商家投资的好地方。
村后有一东西走向,1.5公里之长、高低不平、墓丘星布的大沙岗,俗称荒岗五顷四。因涡河故道绕村西、村南迂回积水,形成一片片荒芜的汪汪泥湾,方圆七里有余,故曰七里湾。
另一说是本村距县城7华里,故得此名。八百年前,该村有三个居住点,有一安姓最早在村西头居住,曰西安;住中间者,曰中岗;住最东者,曰七里湾。民国时期,开封至通许县的官路从七里湾中间穿过,七里湾一名远扬在外,时间长了,三个小村就统称七里湾了。
相传明朝洪武年间,潘姓始祖潘行简携家眷定居于此,延续香火至今,成为一大家族。后有安、倪、张、蒋、马、刘、胡、王、毛、朱、单、李、娄、韩、姚、杨等姓人家相继迁入该村。现毛、朱两姓无继,单氏迁走,余姓者和睦相处,亲如一家。
1938年,日本鬼子侵入中原,曾多次侵扰七里湾村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1943年,蝗虫成灾,庄稼被蝗虫吃光,该村民难以糊口,只得携儿带女逃离他乡。甚至把儿女卖在他乡,至今仍有生活他乡未归者。
1945年,日本投降后,大部分外逃村民陆续回到家乡,农业生产有所恢复。1946年春,杂牌军张子英部在七里湾村东头焚烧民房数间,逼粮逼款,搜刮民财。1946年8月23日,通许县大队配合第六军区第八纵队主力部队,在七里湾村伏击开封之敌,打死和俘虏部分敌人,缴获枪支弹药,其中轻机枪12挺。
在解放战争中,七里湾有10位青年参军,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。1949年春,华北第一兵团第八纵队参加解放开封的战役中,部队战士胡良华在战斗中奋勇杀敌,英勇牺牲,成为革命烈士。
1951年春,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的伟大号召,该村青年马银锁、倪传福、潘世轩、倪广顺、蒋涛等积极报名参军,赴朝作战,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,立下赫赫战功,1957年回国后,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。
1948年,七里湾村成立了农民协会,建立了村级政权。在工作队和农民协会的领导下,劳苦农民当家作主闹翻身,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土地改革运动。实现了耕者有其田,种者有所获。告别了旧社会所造就的少吃缺穿的窘境生活。土地改革以后,村民们单干生产,虽然生产力有所提高,但仍受物力人力等局限。为了发展生产,提高生产效率,1953年,先后建立了互动组、初级社、高级社。1957年转入人民公社,七里湾村属城关人民公社。
七里湾村历来很重视教育。1945年在村后破庙里办起了一所小学,村民们高兴地把子女送入学校,从此,七里湾村的孩子们有一个学习文化知识、受教育的学校了。为了活跃七里湾村民的文化生活,广大村民捐钱,组建村业余剧团。逢年过节在村里公演,有时还到村外演出,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为促进社会发展,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1957年秋,涝灾严重,惠家渠陈庄段决堤,地里庄稼被大水淹没,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。村民们组成救灾大队,奔赴陈庄段抗洪治水,控制了灾情,促进了农业生产工作顺利开展。
1958年全国开展“大跃进”运动,七里湾也同样合起了大伙,吃起了大锅饭。七里湾、杨庄、陈庄、冯庄、马庄合并一个大队,刮起了“共产风”。在“浮夸风”盛行的日子里,工作和生产上出现了不少的瞎指挥和欺上瞒下的不良现象,地里的庄稼不能收获到家,造成大量减产,经济损失,村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。
1958年夏,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,在七里湾开挖15座蓄水池,其中最大一个占地8亩,结果劳民伤财,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,后来逐渐填为平地。由于生产上出现瞎指挥,1959年粮食产量严重减产,造成村民的生活困难,生产力下降,消极怠工。
1961年,党中央对农村实行“三自一包,四大自由”等政策,村民分了自留地和承包地,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,很快缓解了饥饿现状,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。1963年秋,洪涝灾害遍及通许大地,一连下了40多天雨,庄稼被淹毁,一年只有半年粮,村民们只好到安徽等地用衣物等换取薯干与粮食。1964年,“四清运动”在七里湾村展开,调动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。为改善村民生活,村里购买了一台8匹柴油机和磨面机为全村打面,从此告别了用石磨磨面的旧时代。1967年以后的几年里,掀起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等一系列运动, 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”的号召影响下,全村干群战天斗地,搞农田基本建设,规划百亩丰产田,修乡村公路,开挖沟渠,全村平整土地3500余亩,打大机井14眼,小机井70眼,90% 的地块都能浇上水。
为发展村里经济,先后建砖窑4座,加工坊2个,草编厂1 个,木器加工组1个。1972年从开封市引进铸造铁锅技术和设备,办起了铸锅厂,购买发电机组1台。1976年全村架设了高压线路,各家各户都用上了电灯,从此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时代。
农田各地块的机井都配上水泵和马达,实现了旱天能灌溉的水利目标,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指导,粮食产量逐年增加。许多村民盖上了新瓦房,买上自行车、人力车等家用工具。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结束了十年动乱,各项工作走上正轨。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,使广大青年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中央对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,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。当时有两个生产队购买了手扶拖拉机、打麦机(脱粒机)等农机具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,为农业机械化开了先河。
1982年,为改善教学条件,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在村支部带领下,工作干部、工人和群众积极捐资15万元,将破旧学校从村北搬到村南,建上新排房。2000年,时任支部书记倪书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,多方筹措资金45万元,把村里主干大街进行改造,满地泥泞的道路铺成柏油路面。
2001年,支部书记倪思俊上任后,带领干部群众捐资26万元,翻修了标准化的教学楼和村委办公楼。更新了学生桌凳和办公设施,硬化了篮球场,美化了校园,使七里湾小学达到了“六配套”的教学标准。为表彰捐资办学先进人物,村委在校园内镌刻了捐资办学先进人物纪念碑,供世人瞻仰。
2002年,在电业部门的支持下,全村进行了电网改造,改造了线路8公里之余,为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提供了保障。改革开放给七里湾带来了无限生机,村委引导村民在开扶路七里湾两侧建起了一条商业街。三层楼房矗立在公路两旁。可以开设门店200余间,如今大部分楼房已落成,修理部、农资门市部、副食品店、理发店、酒店、医疗诊所、木器加工等行业分布在两旁,初步形成市场。
2005年以来,七里湾村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。沿村支部两侧建成养殖小区6个,养殖户180多户,年创效益260多万元。在村委领导班子带领下,村里运输业发展迅速。全村大货车15辆,四轮拖拉机220台,机动三轮农用车210辆,家用小汽车15辆,大型联合收割机5部,实现了农业全部机械化。
2006年,对街道重新进行了规范和修复。原来背街小巷没有硬化的路面全部硬化(18000平方米)。建成环保型沼气池390余座。70%的农户用沼气烧水做饭,既减少了污染,又节约了能源。
2007年,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用水,村党委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,打深水井1眼;在全村铺设了自来水管道,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,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。此后,为建设好新农村,村党委干部艰苦奋斗,把村里主要街道都架设了路灯,改善了街道环境。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,村两委为村民筹建了文化大院,修建了大舞台和娱乐广场,购置了健身器材,扩建了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。为村民娱乐和锻炼身体创造了优美的环境,为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在文化大院里,组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、青少年娱乐中心、豫剧团、盘鼓队、阅览室。文化生活的充实,使七里湾村民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。今天的七里湾,不再是过去的泥湾环境了,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,宽敞的街道,洁净的柏油路面,葱郁的柿子树,一到秋后,鲜红的柿子挂满枝头。
别墅式的小楼给七里湾增添了几分城市的色彩。村民们靠科学种田,靠科技致富,现已有20户买上电脑,加入了互联网,利用科技信息走上了致富道路。近几年,七里湾村在乡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为实现工业强县战略,现已建成两个免烧砖厂,一个振祥建材厂,均已投产,产品销往全县及周边地区。为早日让村民富裕起来,该村紧跟县委建设工业强县的步伐,村干部紧紧抓住县政府在该村建设工业园区的大好时机,积极招商引资,借力发展。已引入豫丰园挂面厂,占地面积70亩,投入资金1000万元,日产500吨面粉。轻型汽车制造厂,占地面积60亩,投入资金5000万元。大诚纱厂,占地200亩,投入资金3000万元。矿山设备厂,占地50亩,投入资金2000万元。蔬菜脱水厂,占地26亩,投入资金1500万元。河南理德耗材有限公司,占地56亩,投资6000万元。这六个项目已在七里湾村落户,总投资额达1.95亿元。
现在七里湾有2300口人, 4100亩耕地,人均收入5200元。先后获得市县级“五好”党支部、市级文明村、省级治安模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。现任支部书记倪思俊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。2005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。村主任潘士庆被选为县人大代表,2007年成为被县政府表彰的“优秀人大代表”。 该村2007年被市政府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。不久的将来,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——七里湾村,将展现在通许大地上。
进入2008年,七里湾跨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,随着“支农惠农”富民政策的推进,村里的消费市场非常活跃,村民的购买力日趋攀升。全村原来有五家商店,迅速发展到十家超市。家家户户拥有多部移动